移动端

首页 > 新闻中心>医院新闻

关注夏季心理健康,守护心灵“避暑”指南

发布时间:2025-06-21    发布作者:文/陈 羽

烈日炎炎,蝉鸣聒噪,持续的高温不仅炙烤着大地,也在悄然考验着我们内心的平静——情绪烦躁、莫名低落、精力涣散、入睡困难...这些迹象或许并非偶然,而是你的心灵也在经历一场“高温预警”。

高温为何灼伤心灵?

1、生理负担加重

持续高温迫使身体加大散热力度,基础代谢率提升,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身体处于应激状态,极易引发疲惫、焦躁与情绪不稳。

2、睡眠质量滑坡

夏夜高温与强光干扰褪黑素分泌,导致入睡困难、浅眠多梦或早醒。睡眠剥夺直接削弱情绪调节能力,放大负面情绪反应。

3、社交活动受限

酷暑成为天然屏障,人们更倾向闭门不出。户外活动锐减,人际交往频率降低,孤独感悄然滋生,社交支持系统效力减弱。

4、“季节性情感障碍”的夏季面孔

夏季也是很多精神心理疾病的高发期,炎热天气可能影响人体生理功能,导致神经递质分泌和调节出现变化,高温也会让身体能量消耗增加,影响情绪调节,使人更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和行为冲动。

5、原有心理问题加剧

高温压力对焦虑症、抑郁症患者尤为危险,可能成为症状复发或加重的导火索。

构筑心灵“避暑港”:实用应对策略

1.  基础防线:打造舒适物理环境

物理降温: 合理使用空调、风扇,保持室内凉爽(建议26℃左右),湿度适宜。

智慧出行: 避开正午高温时段外出,外出务必做好防晒(帽子、太阳镜、防晒霜),携带充足饮水。

水分管理:规律饮水,勿待口渴才喝。减少咖啡、浓茶及高糖饮料摄入。

清凉饮食:增加清淡蔬果摄入,避免油腻重口味食物,减轻消化负担。

2.  核心防线:主动调节情绪与能量

规律作息:尽可能维持固定睡眠与起床时间。营造凉爽、黑暗、安静的睡眠环境,必要时使用遮光窗帘、耳塞、凉爽床品。

科学运动:选择清晨或傍晚凉爽时段进行适度运动(如游泳、散步、瑜伽),避免高温时段剧烈运动加重身体负担。

静心练习: 每日投入几分钟进行深呼吸、冥想、正念练习,或聆听舒缓音乐,有效缓解焦虑,恢复内在平静。

    合理期待: 理解高温下精力自然减退,适当降低工作强度与个人要求,避免自我苛责。

心理防晒霜”:有意识减少接触负面信息(如令人烦躁的新闻),主动寻找轻松愉快的活动(看喜剧、听欢快音乐)   

3.  社会支持防线:联结带来清凉

 保持社交: 即使天热,也要利用线上工具或选择凉爽场所(如图书馆、咖啡馆)与亲友保持联系。倾诉与交流是重要的情绪出口。

 表达需求:坦诚告知家人朋友高温带来的不适感受,寻求理解与支持,共同分担家务或压力。

参与社区:如有条件,参与社区组织的纳凉活动或兴趣小组,在集体中获得归属感。

4.  专业防线:及时识别,勇于求助

    当出现以下情况持续超过两周,且显著影响生活时,务必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

    *   持续情绪低落、绝望,失去兴趣

    *   严重失眠或嗜睡

    *   食欲剧烈变化,体重波动

    *   难以集中注意力,决策困难

    *   反复出现死亡或自杀念头

    *   强烈的焦虑、坐立不安或惊恐发作

    *   无法控制的愤怒或攻击冲动


心灵冷知识:高温下的“助人效应”

高温不仅考验个体,也可能微妙影响群体行为。研究发现,在适度炎热(非极端)环境下,人们有时反而表现出更强的亲社会倾向,更愿意帮助他人。一种解释是,不适感可能增强了我们对他人困境的共情能力,促进互助行为。当然,极端高温仍会普遍降低助人意愿。这提醒我们,在高温中保持互助意识,既是支持他人,也是为自己构建更友善的“心理微气候”。

身体的避暑需要空调冷饮,心灵的“避暑”同样需要主动调节与精心呵护。这份指南并非万能公式,但其中的核心原则——关注身体需求、主动调节情绪、维系社会联结、及时求助专业——是守护心灵绿洲的基石。

心灵的清凉,不来自天气的怜悯,而源于我们对自身状态每一刻的觉察与关照。这个夏天,愿你为自己留一片宁静心荫,抵御酷暑,安顿心灵。

地址:铜陵市淮河大道南段1758号
门诊咨询:0562-2190474
专家热线:18956288098/18956288097
心理热线:0562-2167912
  • 移动端

  • 铜都心理健康公众号

  • 铜陵市第三人民医院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