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刀片划向我胳膊,看见血液流出的那一刻,我全身会感到无比的轻松,我才感觉自己还活着,才有活下去的理由。”
小柏今年14岁,刚刚读初二,最近两年来她总是烦躁不安,情绪低落,容易委屈和发火,动辄伤心流泪。
小柏从不把内心的感受告诉任何人,在同学眼里是一个开朗活泼、幽默风趣的男孩子,在家里是一个对父母言听计从的乖孩子,直到有一次崩溃时,他用美工刀在手臂上划出鲜血淋淋的印记,一种放松和快感伴随鲜血的渗出,所有的痛苦在瞬间消失。
自此,小柏哪怕夏天都是穿着长袖衣,不将自己的胳膊示人,他似乎对划伤自己上瘾了,每当心情不好时,她就有伤害自己的冲动,有时她试图控制,有时渴望至极。
终究有一次,在与父母一次激烈的不愉快后,小柏将自己的房门紧闭,再一次划向自己的胳膊,终因血流过多,被父母无意中发现。在我的诊室里,小柏的爸爸无力的低着头,妈妈愤怒的指责,小柏若无其事的说道: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而活,觉得自己活着没有什么意义,他们根本不理解我!
在我的门诊中,60%是青少年患者,这些青少年中,80%存在自伤行为,有相当一部分并非想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种不以自杀为目的,刻意的、直接的对身体和心理造成伤害,且不会直接造成死亡的行为,称为: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harm,NSSH)。
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NSSH的发生率约为19.5%,而我国青少年人群中却高达27.4%,且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是当前青少年群体最常见的心理问题。自伤行为在青少年人群中普遍存在,在青春期达到顶峰。中国初、高中生自伤行为的发生率最高,成年后发生率逐渐下降。
自伤的方式有哪些?
青少年自我伤害最常见的方式是割伤(55.9%),其次是过量服药(22%)、打自己(11%)和其他(10%)。有一些自伤行为容易被忽略,例如酗酒或吸毒、拒食或暴食、飙车、熬夜、过度运动等,只要是主观上有意且直接导致伤害性的行为,都应归为NSSH。同时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自伤形式---网络自伤,是指自己在网上匿名发布或分享贬低自己的信息,从而达到自我伤害的目的。
那青少年为何会在最美好的年华,一部分人会选择自伤的方式与自己相处呢?
一、心理因素
1. 自伤是内心痛哭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对自己和周围的人和发生的事的挫折感或无力感的表达。
我想从可怕的精神状态中解脱出来/我想从困境中逃出来/我要惩罚我自己/我怎么这么无能/我真的很无助及无望/我太失败了/我想到了死亡。
他们非常痛苦和无助,不知道如何解决当下的困境,自伤行为是一种无声的哭泣。例如,一个高中快毕业的女孩,突然变得厌学,成绩突然下降,与父母关系剑拔弩张。从小一帆风顺的考上重点高中的乖孩子,怎么突然就不爱学了,动辄就割腕。父母很是不解。她说,她不想考大学了,我想留在父母身边,我不放心他们,我害怕我走了,他们就要离婚,家就没了。我无法改变他们彼此的成见,但只要我在家,我割腕的那一刹那,他们彼此才会消停,他们就不会闹离婚。不得不说,孩子在家庭中是最忠诚的,我经常在我的咨询中,会问我们的父母:“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事,孩子内心到底该有多么的痛苦,才会做出这样的自伤行为?”
2. 自伤是对外界发出的一种“呼救”信号。
我要检验你们是否喜欢我/我希望你们多多关心我/在乎我的感受/我想引起你们的注意/我要吓唬你们/我要报复你们/我很绝望。
这类年轻人渴望得到一段被关注、被看见的关系,自伤是希望被理解、被重视、被认可。例如,文章开头案例的小柏,她一方面通过自伤来“痛哭”,更重要的是,她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
上述两种动机机制往往同时存在,这种动机在青少年时期最为常见。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急速发展,他们渴望被尊重和向往自由,但是父母和社会永远觉得他们还是孩子,需要指导和控制。
在我诊室内,父母经常很愤怒地说:我觉得他/她就是威胁我,一点挫折就扛不住,怎么就那么矫情,那么娇气。其实他们最讨厌听到的话是:我是为你好!你还小!
千万不要当众戳穿少年们渴望成长的虚幻,否则,自伤就可能变为自杀!
既然他们渴望得到关注和尊重,我们满足他们即可。家庭和学校要给青少年充足的成长空间,好好欣赏和关注他们每一个看起来绚烂多彩的行动和计划,青春不就是为了能在我们的视线内反复尝试错误或挫折的吗?没有错,哪知道对在哪儿,没有痛,哪知快乐有多么美好呢!
健康的青少年家庭,父母要学会拍马屁技能:“哇,你是怎么做到的啊,太难了”、“哇,你这么厉害,我和你爸都懂!”、“我也想学学,你教教我们啊,让爸爸妈妈不会太落伍啊”
二、生物学因素
NSSH不完全是简单的心理因素,另一大重要因素是心理障碍或疾病。小柏被诊断为复发性抑
郁障碍,予以抗抑郁药物和物理治疗后,症状有明显缓解。抑郁和焦虑是最常见的青少年情绪问题,超过20%的青少年受到抑郁和焦虑的影响。所以一旦出现自伤行为,一定要找精神科医生评估,如果有心理障碍或疾病,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另外,家长不要对精神科药物产生恐惧心理,目前的药物都比较安全,在医生的定期评估下,一般不会带来太大的不良反应。
三、家庭及社会文化因素
很多突发的NSSH常常与家庭、社会文化因素有密切关联。
(1)家庭矛盾:比如丧偶式家庭中的夫妻冲突,父母对孩子的情感、言语和躯体虐待,婆媳问题,父母本身情绪不稳等,孩子的自伤行为可以转移家庭矛盾,用“引火上身”的方式试图解决或掩盖家庭根本问题。如果父母没有意识到家庭中的这些冲突对孩子的影响,自伤行为会被保留下来,甚至恶化,在我的心理诊室里,厌学、游戏成瘾、自伤、躯体化障碍等等孩子,如果说心理治疗起效快的,多半是父母觉察和改变远胜于孩子。曾经我有个拒绝上学、整体不出门、生活极度懒散的重点高中生,孩子自始至终就来咨询过一次,后面都是父母来的,或者是他陪着父母来,自己坐在外面等父母咨询结束。最后这个孩子自己就去上学了。所以孩子是读得懂的,他知道爸爸妈妈的改变。
(2)社会挫折:青少年在离开家庭发展自己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应对和解决的困难几乎是必然的,如果家人不能及时帮助孩子解决困境,应急事件的压力积累,可能导致NSSH。例如,学习成绩下降后的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指责,同伴欺凌,失恋等等,父母永远不能代替孩子的人生,但是可以给予及时的陪伴和支持。
(3)人格特征:具有敏感、冲动、情绪不稳定的人格特征的青少年,容易出现NSSH。这些人格特征除了与先天的遗传因素有关,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关系密切,如有的父母自身情绪不稳,烟酒及毒品等不良嗜好,无法以稳定的情感支持,孩子自然无法获得稳定的依恋关系,产生情绪不稳定的人格特征。
青少年自伤,是成长过程中被忽视、孤独、无助、失落、失控、绝望等各种负面感受和“要活下去”的念头的无声对抗,这是一种说不出的痛,这种痛不被看到、不被接纳、不被认可,是最痛的。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一种说不出的痛。
虽然自伤行为不是以结束生命为目的,但频繁、极端的自伤行为会导致身体残障、甚至死亡,极大地增加了自杀风险。
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它,足够重视它,正确面对它,避免悲剧的发生。
理解自伤行为为何发生,看到自伤行为背后的情绪、冲突与动机,家长、老师、同学、青少年自己一起努力,给予接纳、包容、理解与认可,才能促使改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