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的小R是个相当标致的姑娘,不知从什么时候她开始特别关注自己的脸颊,总是认为自己两边脸颊不对称,反复照镜子,尽管家人、朋友、同学一再强调小R脸颊非常正常,非常漂亮,甚至很羡慕小R有着漂亮的脸颊,可是都无济于事。小R的苦恼越来越大,反复纠结“脸颊”问题,甚至出门要戴上口罩,即使吃饭的时候也害怕让人看见,也想过整容改变自己脸颊不对称问题,但是考虑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因此未敢提出,在一遍遍抖音、小红书查询后,发现整容能够让自己脸颊对称,甚至很多明星都整过容,小R迈出自己勇敢的一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反复奔波于整容医院,她已经进行了3次微整形,但仍然觉得自己脸颊不对称,花费了很多钱财,不愿意去学校,和家人也发生剧烈冲突,严重影响了小R和家人的正常生活,当变美成为一种“执念”,可能当心整容背后存在一种疾病:躯体变形障碍!
什么是躯体变形障碍?
躯体变形障碍(BDD)是一种以过度关注自身外貌“缺陷”为核心的心理疾病。患者会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身体存在某种或多种想象中的缺陷,即使这些“缺陷”极其轻微甚至不存在,也会因此陷入强烈的焦虑、自卑或羞耻中,进而影响正常生活。比如有人会因“觉得自己鼻子太大”而常年戴口罩,有人因“认为皮肤不够光滑”而反复化妆遮盖数小时,严重者甚至会拒绝社交、闭门不出。
躯体变形障碍的典型表现
-过度关注“缺陷”:每天花费数小时审视自身“问题部位”,反复照镜子、触摸或测量,难以控制。
-认知偏差:对自身外貌的评价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比如明明身材匀称,却坚信自己“胖得离谱”。
-回避行为:因自卑拒绝社交、拍照、出门,甚至影响学业、工作。
-反复求助医疗:通过整容、医美等手段试图“修正”缺陷,但术后仍不满足,可能陷入反复整容的循环。
整容与躯体变形障碍的纠缠:数据揭示真相
临床数据显示,躯体变形障碍与整容行为存在显著关联。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研究发现,约15%~20%的整容患者符合躯体变形障碍诊断标准,这一比例远高于普通人群(仅1%~3%)。
从人群分布来看,躯体变形障碍在青少年和年轻成人中更常见,女性略多于男性,但近年来男性患者比例逐渐上升,尤其集中在关注外貌的职业群体(如演艺、模特行业)中。 躯体变形障碍的成因:不只是“爱美” -生理因素:大脑中负责处理外貌信息的区域(如枕叶、顶叶)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对自身形象的认知偏差。 -心理因素:低自尊、完美主义、童年期曾因外貌被嘲笑或忽视的人,更容易出现这类问题。 -社会文化影响:社交媒体上的“完美滤镜”“颜值至上”观念,放大了人们对容貌的焦虑,促使部分人通过整容寻求认可。 如何走出困境? 躯体变形障碍的治疗需结合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纠正对自身外貌的错误认知,减少过度关注和回避行为。 -药物治疗: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等药物,可缓解焦虑、强迫症状。 -家庭支持:家人的理解与陪伴至关重要,避免指责或强化对“缺陷”的关注。 对于有整容需求的人来说,术前进行心理评估很关键。如果发现自己对容貌的不满已经影响到情绪和生活,不妨先停下手术刀,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真正的“美”,从来不是活在对缺陷的恐惧里,而是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