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初三/高一,家长说一句话就烦,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
在我的青少年心理门诊中,父母经常抱怨孩子不和自己沟通,很少会有父母来反省自己的说话方式。 孩子不愿和父母敞开心扉,追溯根源,大都是因为父母的话“太有用”,让孩子缺失了说话的欲望。当我们以为和孩子聊学习是聊“正事”时,其实他们可不认为那是“正事”。 父母和孩子之间“正经话”说得太多,让孩子感受到的不愉悦成分就会越多,孩子们的压力也就越大,厌学、拒学、抑郁感由此产生。
朱自清在《论废话》一文中写道:
“若是都说道理,哪有那么多道理?得有点废话,我们的生活才有意思。”
世界上最舒服的关系就是有人听你说“废话”。因为只有当你爱一个人时,才会和他说很多“废话”,也只有在意你的人,才愿意听你说很多“废话”。“废话”里包涵了彼此接纳、共情、欣赏、倾听和支持,是最深厚的信任和爱。
和孩子聊“废话” 也是父母们的一种教育策略 1.在与孩子交流时,我们不妨多聊些看似“无用”的话题,可以问问他们学校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聊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多讲“废话”并不意味着浪费时间,“废话”是没有压力的,孩子会感到舒适和放松,从而更愿意与我们分享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父母无意中亦会收获更多的真话和亲近感。比如: “你班那个谁谁谈恋爱了/上次谁谁收到情书了,现在怎么样啦?” “听说目前有个游戏挺火的/新出的那个手办你看上哪个了,来跟我讲讲呗。” “前几天看的那个电影你觉得怎么样/最近有个很火的电影,我想去看,你可有想法?” “最近谁谁的歌特别流行,你觉得怎么样” “你们班主任的头发烫得不好看,哈哈哈。” “听说你们班谁谁请假几天了,现在怎么样了” “如果你能以任何你喜欢的方式做头发,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中了彩票,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可以穿越到你生命中的任何时刻,你会选择哪一个?” “你们班单亲家庭的学生有多少啊,你们相处的怎样” 有的孩子可能会嫌弃你:“哇,你可真八卦呀!”但她/他内心里其实并不排斥你。 2.趁现在还能与孩子愉快交谈,我们要尽量多和他们说些“废话”,避免总是三言两语就回到我们俗称的“三句半”: “作业写完了吗?” “考试多少分呀?” “手机还不放下!” “快去睡觉!” 或者 “我早就告诉过你……” “这点小事,值得你这么生气吗?” “你看看人家……” “你肯定是……” “怎么偏偏就你……” “老师又说了什么?” “你就不能多动动?” “房间能不能收拾一下,简直像个猪窝!” 看似在交流,但实际上却在传递着嘲笑和轻蔑的信息。 这些话又有谁愿意听呢? 想象一下,如果你每天下班回家,就有人问你: “今天赚了多少钱呀?” 然后紧接着又问: “老板/领导夸你了吗?你的同事有比你干得好的吗?” 你愿意有人这样和你聊天吗?即使最亲密的爱人这么问你,你也会感到不悦,甚至可能气得把拖鞋都扔过去了吧?这种沟通方式缺乏真正的关心和理解,往往让人倍感压力和厌烦。 其实“废话”聊天没那么难 很多家长和孩子聊天的时候,也觉得自己很开明,回家也是很关心孩子学校的情况,但是孩子为什么也不想和自己聊天。其实孩子都是非常敏感的,这类家长貌似没有提及学习什么的,但最后话题还是绕到学习上。如果家长真的想了解孩子,引导孩子,首先就要学会不带目的去聊天。 简单来说,就是顺着孩子的话说,而不是顺着自己的意愿去问。 有一种聊天方式,叫做“海沃塔”,即是:倾听、探索和挑战。 简单的讲,就是聊天时通过提问、回答、对话、讨论来延展和探讨问题。 看似漫无目的的闲聊,其实是在用“为什么”、“怎么样”等开放性的问题代替直接评价,去启发孩子。 举个例子: 孩子说想养一只宠物,这个时候父母就可以反问孩子: 为什么想养宠物? 想养什么宠物? 养宠物的支出怎么解决? 照顾宠物的工作安排呢? 通过这种不断反问的方式,孩子在回答的过程中,自己就解决了提出的要求或问题,既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也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孩子放学后,可能习惯一看到父母就开始说起自己今天在学校的“所见所闻”。 虽然都是细碎的“废话”,但只要孩子跟家长说话,家长都要认真倾听。 从学习,到社交,到心情,他们就会和你们变得无话不谈。 表面上看,这样的对话或许毫无意义。 实际上,在孩子畅所欲言的过程中,其实就体现了孩子和父母之间在情感上、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的联结。 要想孩子和你融洽,父母就要具备倾听孩子说“废话”的能力。 反之,父母习惯性打断孩子的话,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话不被重视,亲子间的交流就会出现障碍。 当孩子知道他/她的声音是会被听到的,他/她表达的内容是被重视的时候,他/她才会想和你聊天。 有哪些“废话”可以聊呢 1.如果你变成一种动物,你最想变成什么呢?(激发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2.我们来玩个游戏吧!一人说一件今天最开心的事和不开心的事。(身心健康) 3.今天那个小朋友和你说话最多呀?你喜欢他吗?(社交情况) 4.如果明天有一位老师要离开了,你最希望是谁?最不希望是谁呢?(了解孩子眼中真实的老师) 5.如果老师有一道题讲错了,你知道正确答案,你会坚持自己的答案吗?(主见) 6.如果你当了老师,你会怎么管理听话和不听话的学生呢?(管理和自立) 7.你能说出多少种家务活?我们一起数数吧?(家庭意识和责任感) 8.如果爸爸/妈妈不开心了,你会用什么方法哄爸爸/妈妈呢?(关爱能力和同理心) 9.你觉得自己幸福吗?幸福是什么呢?幸福的家庭是什么样的呢?(提高幸福认知) 10.在你心里是谁最厉害呢?(价值观,树立理想和榜样) 什么时间可以聊“废话”呢 放学时:如 今天学校有发生什么事吗? 吃饭时:如 今天你有听见或看见什么新闻吗 睡觉前:如 今天有什么开心或不开心的事可以分享吗? 通过和孩子聊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废话”,我们不仅能建立更紧密的关系,还能在不经意间听到他们的真心话。何乐而不为呢? 注意,我们要区分“废话”与“唠叨”的界限。唠叨往往带有指责和不满的意味,而“废话”则是轻松的、无压力的闲聊。